更多精彩 >
商投网 旅游 正文

回顾这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马路”,开放才是生存之道

2020-09-19 12:45   来源: 互联网

自 1999 年南京东路改造为步行街以来,商业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东行步行街是外滩综合大楼。2010 年外滩改造改造后,如何将南京东路与外滩连接成为一个新的关注课题。


如果你回头看看历史的时针,这条被称为 "大路" 的商业街,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见证了上海,甚至中国发生了多少巨变?

今天,上海没有 "南京路",只有 "南京东路" 和 "南京西路",人们常提到的南京路,广义上包括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狭义上是指南京东路,也就是旧上海的南京路,又称 "大路"。它有 1599 米长,从邦德到尼生桥(今西藏西路),在现代上海被称为 "石力洋田"。


这条路和外滩一起,被认为是上海城市性格和精神的代表,始建于 1851 年,从外滩到河县路马场,或 "公园跑"。当时,英国侨民沿着河县路修建了第一条马场,并在马场南门外修建了一条通往外滩的道路。从来没有见过赛马的上海人称马场为马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木、"花园" 和通往 "花园" 的道路,也叫 "花园工作"。


1852 年 "上海年鉴" 上标明的花园位置,是关于南京东路雏形最早的详细地图标志之一。


此后,随着马场的变更和扩建,这条道路在 1854 年延伸到浙江路,1862 年延伸到西藏路。1865 年,为了 "纪念" 中英南京条约 " 给英国侨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公共特许工业部正式命名了南京路。1945 年取消这条特许后,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将南京路命名为南京东路,而原静安寺路改名为南京西路。


南京路近河南路 1870 年左右


原来的南京路并不是很繁华,因为外国人的数量很少,虽然租赁土地的性质以商业为主,但建筑功能大多是‘商住共用’,街区功能极为单调,‘没有商店,旅馆,酒吧,戏院等生活街道生活’"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华阳没有形成互补的业务管理格局。开埠之初,华阳商人在商业经营上分工明确。华商主要经营国内南北货,国货,土特产和棉花,鸦片等大宗洋货,外资银行经营高档西洋洋货,中外店铺的地域分布也泾渭分明。到 1907 年,外国人在南京路开设的百货公司有四家:福利,惠四(1895 年),泰兴(1895 年),惠罗(1907 年),均位于南京路东段。它们主要服务于外滩地区附近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华侨俱乐部等西部商务场所。南京路西段是中国传统商贩云集的茶馆。有名升楼,陶陶居,易居,皆居,楼外,一洞天。这些茶馆承担着早期交往的部分功能,是上海重要商人交往的公共空间。


这种中外经营的割裂,自小刀与太平天国战争兴起后,逐渐被打破。大批中国人投靠到以南京路为中心的公共租界,1854 年前后,租界的中国人猛增到 2 万多人,到 1862 年投靠人数已达 20 万人。华阳混居成为重塑城市空间的重要事业。随着租界的消费主体逐渐由华侨转变为中国消费者,南京路上的大量洋商开始 "违和"。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南京路上的洋行部分开始转让给华商,如德国商人,洋务银行旗下的亨达利眼店等,已完全由华商经营。


与华阳一起,是公共交通网络的保障。1908 年 3 月 5 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线路是从静安寺沿愚园路,合德路,艾文一路,卡德路,静安寺路,南京路,到外滩海协会,全程 6。04 公里。这条线路正好穿过南京路,顾客乘坐有轨电车,可以随意到达南京路两侧的商铺。不仅如此,随后,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又发展了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等多条线路。到 1937 年底,在南京路站或南京路外滩站有 16 条公共租界有轨电车线路,有 8 条公共租界公共汽车线路,在法租界有 4 条有轨电车线路。也就是说,上海各个区域的人都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南京路。因为这些 "蚁群般的车辆,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红绿灯忙着换颜色,每一刻钟都不停",所以当时的南京路上,"紧张的人群如血脉般奔涌"。


1908 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并从南京路经静安寺到达外滩上海总商会。


尤其是在 20 世纪初,上海著名的犹太商人哈通花了 600000 两银子买了大量进口的白藜芦醇木材,铺上了沥青,并重建了南京路。哈顿的搬迁不仅大大改善了南京路的环境条件,而且使这一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与此同时,它在南京路上的房地产也受到了极大的赞赏。到目前为止,上海有这样的民间流言:"哈龙,哈通,互不相同。" 守门,省钱,为公众铺路;修路、筑路、财源亭。铺有硬木的南京路,也成了上海著名的风景:" 北京的尘土,伦敦的雾气,南京路的红木路。

此时的南京路,虽然商业地位离 "中国商务街第一街" 还有一段距离,但其民族融合的国际氛围也可以代表上海石立阳田园的风格和面貌。1909 年,一位外国传教士用这种方式描述了南京路的街景:


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走在南京路上,你会觉得好像在参加一个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大聚会。路上有高大的留着胡子的俄国人和胖胖的德国人。也许你撞到了一个苗条的日本军官,他看上去很自大,认为他是个好大和,征服了整个欧洲。老练的中国人坐在西方的车厢里,而瘦削的美国人则坐着人力车。摩托车疾驰而过,几乎撞上了一张盖得紧紧的轿车椅,中国的官方妻子坐在椅子上。一名法国人在上海狭窄的人行道上脱下帽子,撞上一位身穿黄色丝质细大衣的印度人。我耳朵里听到的是德语,用卷曲的舌头和伦敦俚语混在一起。


以 "四大公司" 为标志的商业繁荣与文明时尚


此后的 15 年间,南京路西段陆续开设了数十家华侨投资的店铺,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马氏财团的第一家施氏公司,香港郭氏财团的永安公司,华侨刘氏集团的新公司,澳洲华侨蔡畅投资创办的大新公司等南京路真正崛起,走向全面商业繁荣,是在 20 世纪 100,30 年代。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动员华侨回国投资,并给予政策和税收优惠。著名的‘四大公司’不仅限于全套新潮的中西百货公司,还配备了游乐场,舞厅,操场,餐厅,旅馆等娱乐,社交场所和设施。




在‘四大公司’的商业赋能下,这一时期也向南京路聚集了一大批民族零售业,如老介福,协祥,包大祥,彭街,鸿祥,中华,天路,盛锡福,小花园等,专营绸缎布的吴良才,茂昌,专营钟表的吴良才,茂昌,专营鞋帽的如中华,天路,盛锡福,小花园等。从此,南京路上不仅有了 "与伦敦,巴黎,纽约脉动的现代百货公司",也有了 "漆鸭,彩蛋,名贵丝绸玉器,内衣银器琳琅满目的中式商场",逐渐孕育出 "荟萃欧亚大陆,融汇异域,融通南北" 的 "东方全球主义" 气质


以 "四大公司" 为标志的 "南京路",共有 16 家外国公司、27 家华洋杂货店、93 家布店、20 家丝绸和缎子店、12 家毛纺服装店、14 家鞋帽店、13 家钟表店、7 家玻璃店、14 家银房、6 家珠宝玉器店以及数百家药店、旅店、浴室、餐馆和餐馆。

当时漫步在南京路上,不仅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五颜六色的橱窗展示、发光的霓虹灯和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牌,还可以在世界各地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当时,住在上海的一大批著名文人都记录了南京路百货商店购物的情感体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南京路,仙池百货公司的拐角处可以看到新鑫百货的屋顶。


20 世纪 20 年代末,冰心的父亲在上海海多调查局工作。冰心,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周末和假日来到上海。她说:"因为我不喜欢上海的殖民气氛,所以除了南京路的百货公司,我从来不出去。" 然而,以南京路百货为代表的文化也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南京路本身就是上海作为殖民地的缩影和象征。对于 "不喜欢殖民气氛" 的冰心来说,去南京路百货商店购物是她在上海外出的唯一原因。但从这个角度看,包括冰心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当时资本主义商业所带来的生活便利。


鲁迅和徐光平也参观了南京路上的四家百货公司。翻译曹景华回忆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 "亲自去永安公司和仙池公司" 买药送药给曹生病的女儿,专门写信给曹:"买了一打药片,两斤海参,请公司寄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七日鲁迅的日记上写着:" 广平从仙丝公司买了两条茶腿,寄给母亲和子培,一共寄了十四元。


丁玲的小说 "1930 年上海春天"(1) 中的小资作家子斌也在南京路。他 "在西安公司买了一件洋葱绿女旗袍,准备让他的爱人做一件长袍。" 他又为自己买了几份手稿和便条,准备在今年春天取得一些惊人的成就,他总是很有野心。" 南京路似乎真的能在医疗、日常生活、礼物等许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


1917 年,公司首次聘请女店员,好女人,校花,旗袍淡妆,在南京路刮起了清新,健康,自然的性感都市风;上世纪 20 年代,永安家具部销售的 "维多利亚风格" 家具,走入寻常百姓家,伦敦风格的鞋帽 "帽子" 手套 "文明棍" 也卖得很好然而,南京路却真正影响着上海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不仅象征着现代物质文明的繁华与喧嚣,也象征着那种 "世界主义" 的风尚。1927 年,欣欣在商店五楼设立了 "新媒体" 广播电台,由播音员在玻璃房子里播音,被称为 "玻璃电台"。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永安选拔标致女销售员,组成上海第一支时装表演队。1935 年,大新首次在店内推出最新型的 Osdes 自动扶梯,上海人与美欧人民同步享受大工业时代机器的魅力。


四大公司 "是上海市民学习" 新文明 " 的学校,许多时尚由此而来。现代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是一个具有巨大魔力的公共空间,它能产生多种社会人格,教育效果大于家庭和学校。上海人的公民精神有多种形式,如时间、外向、敏捷和海洋崇拜,这些特殊的交谈、手势、口语、肢体语言、知识、信息观点、价值观等,都是在南京路的商业公共空间中培养的。


回到 " 全球化


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南京东路地区综合改造规划纲要》,责成黄浦区对南京路上的 "第一百货公司","时装公司","第一食品公司" 等 200 多家名,特,优商店进行综合改造,对老店,简店进行改造历经抗战,国共内战,社会主义改造的劫难,南京路重拾 "中华第一商业街" 的美誉,直至改革开放。"和平饭店","国际饭店" 等豪华老饭店,按上世纪 30 年代风格装修。同时,在以前的运动中,办公室,仓库,宿舍和住宅建筑中的储藏室已经恢复。1987 年,历经波折,在 "永安公司" 原址挂牌的 "城市百十店" 重新开张。许久不见的奢侈品商场,终于回到了中国商业第一街南京路。


20 世纪 90 年代,在浦东开发的背景下,上海专注于 "发展" 寻求突破,这意味着打开上海大门,让上海走向世界,邀请世界进入上海。事实上,"开放" 自 1843 年以来一直是上海生存的道路。"国际化" 全球化 "和" 全球化 "一直是南京路百年来的古老传统,上海南京路又一次走上了" 再全球化 " 之路。


1998 年 8 月 20 日,当上海政府决定将南京路改建为 "步行街" 时,这家法国建筑公司的著名设计师让 - 玛丽受到邀请。


担任顾问,研究如何保留南京路的 "老租界风格",创造辉煌的事业。他为南京路步行街设定的基调是 "浪漫"、"优雅" 和 "怀旧"。每当星期六下午黄昏时分,"永安公司" 楼上对着南京路露台,也会有一股老萨克斯风慢慢吹出来,吹出几首老上海 "怀旧的金曲",如 "昨日复现"、"新香" 和 "君何时再来"。此后,夏邦杰还在上海设计了上海大剧院、浦东世纪大道、上海凯旋门,以及在中国 42 个城市的 180 多个项目。


1999 年 9 月 20 日,南京路建成全天候步行通道,从河岸路到西藏的 "主干道",全长 1033 米,宽 2028 米,绿化面积 8000 多平方米,是中国各大城市第一条购物、观光、休闲的 "步行街"。此后,北京、天津、汉口、广州、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也效仿了 "步行街" 模式,南京路引领了另一股潮流。


对于新一代上海市民来说,虽然南京路步行街仍然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它已不再是购物的必备品。南京东路的商业繁荣逐渐成为上海的集体记忆。而新兴的金融、贸易、办公、商业中心则位于陆家嘴、虹桥、淮海路、南京西路、徐家辉等地,取代南京路。近年来,上海有一句名言:"世界人民的卢家嘴,中国人的南京路,上海人的淮海路。" 换句话说,鸦片战争以来沐浴在 150 年 "中国经验" 中的南京路,现在已经把它的生命传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延续到了整个城市。


就像著名学者熊月芝对南京路的诠释:"南京路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尝到了世界的苦涩。" 没有一条名街比她更有文化内涵。她出生在充满灾难的现代中国,成长于瞬息万变的转型时期,横过黄浦江,中西交汇,历史注定是一本大书,取之不尽,永无止境,并将继续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商投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投诉建议 | 网站地图 | sitemap |